近日,在河北唐山发生的震级不高的地震事件里,我们欣慰地看到一所学校在两分钟时间内从容而有序地把2000多名学生全部转移至操场。而这一切,得益于该校对地震应急演练不走过场、不走形式。笔者由此想到施工现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。
应急预案只落在纸面上、停在口头上、锁在柜子里的现象并不少见。究其原因,首先,某些管理者认为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,在思想上不重视应急演练;其次,有些人认为突发事件不是那么容易发生,进而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,把应急预案束之高阁。
事实证明,面对“非常”情况,临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。我们每一名管理者一方面要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,尽可能考虑周全,不要“依往年的葫芦画今年的飘”,力求具有针对性、可行性、客观性,另一方面,要模拟各种事故现场,加强平时的应急演练。例如在消防演习、高空坠物应急演练等方面可针对别墅、高层、地下车库等不同类型开展。
其次,要加强“三级教育”的落地执行,培养员工“下意识”的思维,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平常”。面对“非常”情况,要做到积极主动、沉着有序地处理施工现场突发事件,就须在平常开展“安康杯”安全生产知识竞赛、安全摄影大赛、安全每日一报、观摩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,从思想层面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,在学习中改进,在对比中提升,使员工明白在危险时刻要冷静、沉着,撤离时要有序、互助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只有坚持“人人都是安全员”,针对实际情况,引导干部员工把突发情况考虑周全,使参加演练的人掌握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处理方法、注意事项,才能做到配合有力、衔接有序;只有通过剖析经典案例,借鉴其他施工单位好的做法,依据实际情况修订应急预案,制定符合实际、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,做到一种情况多种预案、一种预案多种处置方法,才能真正达到增强安全风险意识、强化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。“组合拳”自上而下的落实,自下而上的反馈,必将使“非常”变“平常”,实现高高兴兴上班,平平安安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