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记:300万灾民“含饿九泉”,我除了一滴眼泪,还能做些什么?也许,只剩码点字,出离我的愤痛。
1942年,河南碰到了吃的问题,乱世人不如太平犬。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,一出千里逃荒只为吃的人间惨剧在河北大地蔓延,天灾我承认,可是人祸我却无法淡定。民国政府谄媚美帝罔顾民生的态度,与基层百姓卖妻煮儿的遭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:一旁是蓬头垢面的灾民,一旁是张灯结彩的欢迎。灾民实在太不是东西了,到洛阳了,进不了城,到陕西了,被国军拦下了火车。连当一个灾民都得求爹喊娘,连当一个灾民的权利都被剥夺。扪心自问,一个国家的救灾要靠一个美国记者白修德来呼吁,一个国家的救灾要靠省长李培基卖粮来打点疏通,这样的政府不要也罢。
1942年,没有东家,没有佃户,只剩一条漫长逃荒的路。赤野千里,饿殍满地。第一个给我震撼的是狗啃食人肉的场景,接着是瞎鹿偷卖女儿被发现,东家借一碗米的惨状。反复出现逃荒天数与距离的字幕,反复出现捣鼓木柴的配镜,还有星星求爹卖了自己活命的场景,最后服侍军需官却因为吃得太饱弯不下腰的打嗝,让人唏嘘不已。人命如牲口,花枝逼到最后还是把自己以4斗小米卖了,留下好棉裤给栓柱,只求一天夫妻的拴柱就算饿死也别卖孩子了。自此,整部电影悲惨的无以复加!水旱蝗汤,军粮倒卖,天灾人祸。留下300万具尸首,十次南京大屠杀的总和,十次而已!
1942年,灾民也成为战争的附庸。日本人抛出了给粮食打国军的口号,一口饭把灾民活活逼到了民族的对立面。河南失守了,30万人损失殆尽,换来的不过是满目苍凉,老蒋你还有什么面目去开罗?不是你下令撤退,丢下3000万河南同胞的吗?给日本人当狗也好过活活饿死,埋尸他乡的命运。剧中总是唠叨死了好,不遭罪,连死也成了一种幸福。老百姓不太懂大道理,中国人首先也是一个人,其次才是中国。是人就得吃东西,民以食为天,我们这些老百姓就求一个温饱,这也有错吗?
1942年,国民政府最后拨下来的8000万担粮食,竟然没有到达老百姓的手里。确实不够分,但是城市有,教育有,警察有,为什么灾民没有?为什么3000万军粮,只能靠500万粮食去摆平,自己还得多拿50万出来打点关系。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就这么迂回灰暗吗?历史永远是一把筛子,总是过滤掉一些忌讳当权者的石子,没有人能百分百还原历史,没有人百分百知道真相。
看《1942》无法感受那种撕心裂肺的饥饿,无法明白吃是一件多么紧迫的事情。相比较,我们这群80后生活的太过美满。从小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,衣来张手,饭来张口,惯出一身娇气来。现在碰到一点小挫折,就手足无措,唉声叹气,受不得一点委屈,吃不得一点小亏。如果回到1942年,这点破事还叫事吗?我们能否再坚强点。搞工程是苦,天南海北,没有休假,几个月不见姑娘也是常事。但这些又算得了什么。由事及人,我不想像剧中的灾民一样命运握在别人的手上,只有自己强大了,才能不被人欺负。致哀300万先民。我也立下志愿:
发愤图强,绝不让家人流离失所!
洁身自爱,不贪贫民百姓之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