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联的传承与创新
谢汝平
写春联、 贴春联是国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如意、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,在世界上独一无二。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过,“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、最瑰奇的文艺活动。”可见春联并不是简单的装饰,而是国人人文精神的有力体现,是必不可少的继承传统、发扬文化的手段。
春联有着悠久的历史,宋朝王安石《元日》诗中就写道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反映了每到除夕,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。挂桃符后来演变为贴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,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诗句。除夕之日贴春联,不但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,从春联的字里行间,更能读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
以前每到春节,我最喜欢走村串户,去看各家各户的春联,每遇到没见过的内容,就用本子记下来。这不但是了解乡风民俗的窗口,也是了解乡情民愿的渠道。各家按照实际情况,抒写自己的感受和愿望,春联内容都是鲜活生活的体现。看一家贴出的春联,就能知道这家的大体状况,以及下一年的奋斗目标。
那时春联都是手写,虽也有不少传承多年的名联,但创新的春联更多。随着时代发展,春联已经基本告别手写的状况,人们大多是到街上去买现成的,省时省力。这样的春联做工考究、工艺先进,什么烫金、镭射、印花、植绒、凹凸等技术,使春联看上去更像一件工艺品,促进了春联产业的发展,出现了许多专门生产春联的工厂。表面看来,这些都是进步。但从春联的实质上来看,却是止步不前。由于产业化的要求,生产春联就会选择大众普遍能接受的内容,但这样一来,春联没了个性,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。前年回乡过年,见到一个村贴的竟是一模一样的春联,内容单调,春联失去了“读”的功能。
春联是传统习俗、也是文化的体现,这就要求在内容上不断创新。写对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春联的爱好者却不在少数,各种楹联协会也有很多,他们发行内部刊物,专门刊载新创作的楹联。只有在春联内容上百花齐放,与时俱进,才会真正带给人们一个春意融融的快乐节日。